封面新闻记者 易弋力泸深A融通
每逢夏日,防暑遮阳都会成为热点话题,同时也催生出热辣滚烫的“防晒经济”。当前,我国防晒产业正迈向千亿级市场规模,广阔蓝海吸引众多企业布局。然而,有着“国产防晒第一品牌”之称的蕉下却因为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问题遭遇信任危机。
在黑猫投诉平台,截至8月19日10点,共有1779条投诉中包含搜索词蕉下。投诉内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:一是产品质量,防晒帽开线、伞骨易折、防晒服勾丝等质量问题频发;二是售后服务,客服的回应往往是“过了质保期无法退换货,可以给券补偿”,或者拒绝补发配件、退货等合理诉求,甚至出现将责任完全推给消费者的情况。
蕉下为何会遭遇信任危机?如何才能破局?
“重营销轻研发”
蕉下的信任危机并非偶然泸深A融通
业内人士分析认为,蕉下的信任危机并非偶然,而是其长期 “重营销轻研发” 经营模式下的结果。
招股书显示,2019至2021年,蕉下研发费用分别为1990万元、3590万元和7160万元,研发投入占比从5.3%降至3.0%;2022年上半年研发费用6320万元,占比进一步降至2.8%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同期的广告及营销开支巨幅上涨。招股书显示,2019年至2021年,蕉下的营销开支分别为1.25亿元、3.23亿元和11.04亿元,分别占比同期营收的32.39%、40.69%和45.86%,逐年增高。
这种高营销投入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,但高营销投入的代价是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。尽管蕉下的毛利率表现亮眼,2019至2021年毛利率从50%升至59.1%,2022年上半年超60%,但净利润率却始终徘徊在5% 左右,仅为毛利率的十分之一。
研发投入的不足让品牌缺乏真正的技术壁垒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蕉下拥有的245项专利中,近半数是外观设计专利,其余多为 “小发明、小创造” 的实用新型专利,真正具有技术门槛的发明专利寥寥无几。这意味着,其产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,所谓的 “品牌溢价” 缺乏技术支撑。
代工生产模式则进一步放大了品控漏洞。蕉下在招股书中明确提到 “无自建工厂,采用OEM代工模式”,这种轻资产模式虽能降低生产成本,却难以对生产环节进行有效把控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当营销无法掩盖品质缺陷,代工模式又难以保障质量,“重营销轻研发”的模式或引发系统性风险。
信任危机的背后,是蕉下扩张之路的受阻。有媒体报道,去年蕉下已裁撤整个品牌部门,公关部门全员离职,市场部并入销售部门,这一变动被认为与两次IPO“折戟”密切相关。2021年C轮融资后,蕉下启动上市计划,2022年4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,半年后失效;二度递表后,仍以招股书失效告终。
市场竞争加剧
“破局”之要在创新
随着消费者防晒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相关需求的持续升级,“防晒经济”这一细分赛道正在释放巨大市场潜力。
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防晒服配市场规模达到742亿元,预计2026年将达958亿元。一大批新老消费品牌争相进入这一赛道,例如,以迪卡侬、李宁、安踏等为代表的户外运动品牌,以优衣库、UR、太平鸟等为代表的快时尚品牌,波司登、鸭鸭等羽绒服品牌也跨界入局防晒赛道。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国内现存防晒相关企业4400余家,其中不少是户外运动品牌。
业内人士表示泸深A融通,未来,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深度融合,防晒产品将更加多元化、智能化、细分化,企业只有不断创新,做好研发和品控,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防晒体验,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,持续书写 “防晒经济” 的新故事。
智慧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